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文史行旅.走讀仙草

內容

由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及白河區公所指導臺南市白河區仙草社區發展協會主辦的「仙草埔在地文史走讀活動」於今(8/3)日展開,結合在地文史工作者戶外走讀,系統化了解仙草埔文史脈絡;並透過在地耆老口敘歷史,重新建構百年文化體驗。
 臺灣各地方的命名與當地的人文、地形、物產等等因素相關,透過地名可以了解該地的大致風貌。臺南市為歷史悠久的古都,轄內不乏內含特殊意義的地名,這些地名如果仔細深入探索,不難在其中發現文化的元素。
 白河區的「仙草埔」就是一個有特殊意義且具有文化元素的地方,早期專門種植仙草,據傳,白河人到山裡工作或是山內居民下山至街上,都會在仙草埔這裡歇歇腿,因當地盛產仙草,故居民們就地取材,烹煮仙草茶供旅人飲用,因而成為特產。
 仙草埔的另一個特產為石灰,因其地處於枕頭山下,蘊含石灰礦,在明清時期,當地哆囉嘓的平埔人即取為檳榔調味及建房時外牆粉刷之用。日治時期,日本人在臺灣大力發展製糖工業,太平洋戰爭後,海運受阻,製糖所需石灰無法繼續由日本運來,白河因有枕頭山豐富的石灰礦及地利之便,經日本技師探勘後,選定為石灰生產基地。
 在糖業鼎盛之時,仙草埔的石灰產量為全臺第一,枕頭山還設有「流籠」(纜車)運送石灰,石灰工廠廳舍所在地名為「灰窯」。然而,民國七十年代,因採石嚴重破壞生態環境,民眾積極陳情抗爭,終於導致枕頭山石灰石禁止開採,現今僅存零星業者努力經營此逐漸向晚的工業。
 仙草埔位於關子嶺前,鄰近關子嶺、白河水庫等風景名勝,附近有名聞遐邇的大仙寺與碧雲寺兩大名寺,亦有白水溪教會及岩前教會,可說是中西宗教文化交會之地。大仙寺俗稱「舊岩」,碧雲寺則稱「新岩」。大仙寺相傳乃「仙人?網」靈穴,而碧雲寺為「半壁吊燈火」靈穴,兩地一氣相連,靈光互映。